在万象中寻见生命本真,“恍惚”应如是。

发布时间:2022-08-19 01:59:22
来源:
    作者:姚丽辉








    闽地山水与在地型度假酒店的缝隙之间,艺术家吴观真的全新创作“那水”系列宛若一块块可以自由呼吸的绸缎,以暴露、流淌、散落、隐没、伫立等多个形态,与周围自然环境合一。这是数月前于厦门七尚酒店Lohkah Hotel & Spa举办的个展《恍惚 FLOW IN TRANCE》所予人的总体感官映像。


















    分布在酒店户外空间的水池中央、长廊和室内大堂中的这一“那水”系列,从命名与意象的角度延续了此前的“那山”系列,是吴观真为该生活方式场域而特别定制的五组大型户外置景——而大漆和苎麻,这两种被许多人所熟知的“吴观真式”用材,在酒店空间里不乏荔枝树、木雕、龟粿等闽地亚热带植被覆盖的景观,以及光影的衬托下,已然发挥出了前所未有的表达潜质。对当代艺术而言,这种截然不同的实践革新,有别于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“白盒子”陈列,或是作为一件奢侈时尚商品的装点附庸,强调的,更多是作品、人、自然三者间的动态亲密关系。“那水”,是可观、可触、可读,以及,可变的,散发着轻柔疏朗的气质,静默无言,却掷地有声。水池正中央的位置,一件长达六十米单幅半入侵水中,在由昼极夜的光线变化、粼粼水波、肆意攀爬向上的藤蔓映衬下,共生成不可捉摸的万千种状态。

    或许,若要深入解读艺术家,仅停留在单次的新作或者某一种擅用的标志性材料,未尝能寻见真“道”。相反,只有穿过这一个个片面的物,才能体悟贯穿吴观真一直以来创作背后的原力和情感。一套关乎起源和本质的方法论。顺着这条通透的观看路径,似由远及近,由虚入实,却也恰好呼应了此次展览的主题——恍惚。简洁二字援引自《老子·道德经·第二十一章》中的经典名句:道之为物,惟恍惟惚。惚兮恍兮,其中有象;恍兮惚兮,其中有物;窈兮冥兮,其中有精,其精甚真,其中有信。与其逐字解读晦涩的文本,倒不如以恍惚的态度以感知“恍惚”「寓意为“心中忽然而现的明悟”」,正如同半身没入水中的“那水”画卷,碰上真真切切的水清池鱼,辨认不明,欲说还休,每个人心中自会有答案。









  道生万物。

“道”这个东西,

虽然没有固定的具象,

却比有形之物更真实可靠

 

 

 

    从当今上溯到古代,人们依据它,才能认识万物的初始。而艺术家吴观真便是遵循这样的方式回看生命的来路。他的表达逻辑,不是依靠指定材料的物性(甚至强调不愿被随材料而来“头衔”反控和定义),而是依托于把飘渺与扎实矛盾统一的直觉进行。相比之下,可抽经取纬的轻薄苎麻、拥有天然性情的大漆,是吴观真找寻多年、试错多年后的最终所得:一种可以贴切描述他内心所感知过的世界的艺术语言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,只有挪去它们被外界“过多标榜”的特殊地位,才能离创作本身的意图更近一些。从生活经历出发,吴观真觉得,少有人的记忆是完整的,所谓模糊、混乱的意象精致不减,又秩序井然,远胜过可视觉化的“实体”。因此,透过记忆的多重滤网,他将闽北地理、人文、器物与童年回忆一同揉碎在那“水”中,进行串联、回溯,大自然的偶发生成,令不确定性的梦呓最终演变为了一种对当下确凿的表达。














艺术创作来源于经历、记忆、灵觉,它们永不出错,指引着吴观真在开创性的变革中砥砺前行。

 

漆,原本是一种质地通透如阳光渗透下的叶脉的材料,然而,在传统艺术的处理过程中(多数情况依附于器物之上),它的天性被“埋没”了。因此,他将一种启示录注入身体力行的实践中,为的是提醒人们,勿要在无意识中照本宣科,而得出「大漆很厚重」这样未经观察、不加辩证的结论。

同样的,对山的印象、对树的颜色的印象,也如出一辙。童年时期的吴观真,在故乡福建南平度过了一段无忧无虑的快乐时光——每日跑到山林间忘情玩耍,乐不思蜀。相较于在钢筋水泥城市里长大的年轻世代,吴观真积累了一些颠覆课本常识的“另类结论”,也反映在了日后的创作语言里。比如,“山总是与各种各样忽明忽暗的光相关联。在那没有手表和手机的古朴年代,山音回荡,光线流转,往往就提醒着我该下山回家了。所以,当别人对山的印象是高远滞重时,对我而言山反倒是轻薄通透的,可能就来源于这种童年记忆”,又或者,“树的新叶是粉色的,到后来才变成大家熟悉的绿色和黄色”,诸如此类他在接受杂志媒体采访时分享的种种观察体悟。是时候用自己的方式为亲眼所见的山和大漆形态“正名”了。为了更加自由地诠释内心梦境般的记忆,吴观真巧以苎麻为载体,还原了大漆从未有过的模样——被稀释和铺陈出厚薄不一的虚薄和轻盈呼吸感,再外加光线的照射,“那水”系列呈现出各异的吸光和反光效果,视觉上显得灵动而优美。















 

 



上一篇:回望:一场华丽的探险 ——关于观真的漆画艺术
下一篇:吴观真:看山是山,看山不是山

扫一扫在手机上阅读本文章